“佛系”家庭 四年来只报了两个培训班
和前两位家长都有所不同,我们采访的第三组家庭,父母的教育方式完全称得上“佛系”。
何先生和胡女士有个正读四年级的儿子洛洛,从小到大,夫妻俩就没给他报过文化课的培训班,不过从一年级起,他们就让洛洛开始学习架子鼓,到了两年级,新加了足球。
“文化课学校会教,外面培训的内容只是把学校要教的,提前教了而已,到头来孩子还不一定在学校专心听讲了”,何先生说,“然后架子鼓是兴趣,这么多年他都练下来了,也练出了一点小成绩,参加了不少大赛,踢球则锻炼了身体和意志,以及团队精神,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。”
别看洛洛的课程不多,但同样烧钱,鼓和配件陆陆续续花了超过20000元,家里为了让他练鼓,专门租了鼓房并装修,花了50000多元,上课、参加比赛等费用每年超过10000元,足球每学期也要1800元,加起来都快100000元了……
这个假期,洛洛就将冲刺架子鼓8级的考级,虽然没有繁重的文化课补习任务,但这项硬指标还是需要花费不少精力。
专家 : 不管兴趣还是学习尊重协商是关键
浙江万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萍鲜说,把孩子的暑假安排充实,早学、多学一点,四处走走,开阔孩子的眼界,年轻家长们朴素的想法不难理解,不过,暑假是孩子的假期,尊重孩子们的想法非常重要。
吴萍鲜认为,如果家长能够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,进行直面差异的协商,那么孩子的获得感本身就会超过培训学习带来的收获。 她说,所有孩子的教育问题,不在于参加培训班的数量和质量,而在于我们家长自己,如果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有了新的认识,能够放下焦虑,让孩子感受到他的需求能够被看见,能够被尊重,从而在情感方面得到满足,无形中在价值观层面就会自觉接受家长的引导,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也会从内心激发出来,变“要我学”为“我要学”。 “
一两个合理的培训班,孩子可意的阅读,充满探索和趣味的亲子游,再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,让孩子体会到做家长的辛苦。这些,应该才是孩子们暑假计划的正常打开模式。”吴萍鲜总结道。
网友热评:
@晓晨:有些苦要提前吃,有些道理也要让孩子提前懂,你要想比别人更优秀,你就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。这个社会是现实的也是公平的,最后你的付出绝对不会辜负你自己。
@07小猪:我觉得吧,看似满满的课程,其实对于画画、游泳、足球、舞蹈一类的,孩子学了几乎没什么压力,学习乐器想要出成绩会有些不容易,贵在坚持。补习文化课动脑多还有作业,那会有些压力。乘着孩子功课还不紧张,培养些爱好也是可以的。不过,还是得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,跟风就不好了。
@zaza:我就想问问双职工家庭,暑假期间孩子不去培训托管班,能去哪里?
@佳佳妈:这是常态,这几家都还算理智,我记得我家去年五升六暑假,一个孩子,花费大概3万多。
现在的小朋友太不容易了!
这个暑假,你给你的娃安排了什么呢?